臺灣同胞黔西南趕赴 “風情之約”
7月4日一早,貴陽龍洞堡機場內響起了《我們都是一家人》的歌聲。這是“兩岸一家親 布依風情濃” 臺灣交流團告別貴州之際,又一次用歌聲表達心聲。
6月28日至7月3日,交流團走進貴州省黔西南州,6天的旅程,大巴車上歌聲不斷:“我的家鄉在娜魯灣,你的家鄉在黔西南……” 一場關于文化交融、情感共鳴的美好故事徐徐展開。
圖為交流團在花江峽谷大橋上的合照
云端大橋:觸摸貴州交通的 “硬核浪漫”
車行花江峽谷之上,即將合龍的花江峽谷大橋如一條鋼鐵巨龍橫跨兩岸,腳下是百米深谷,眼前是群山綿延。“橫豎都是世界第一!”交流團成員郭汶瑋父子驚嘆于貴州基建的“中國速度”。站在花江峽谷大橋建設現場,交流團成員紛紛駐足遠眺,鏡頭里定格的不僅是橋梁的宏偉,更是貴州從 “地無三尺平” 到 “高速平原” 的蛻變軌跡。
“在這樣的喀斯特地貌上建起如此工程,太了不起了!” 臺灣世新大學數媒系助理教授馬紹?阿紀輕撫橋體護欄,仿佛能觸摸到建設者們攻克地質難題的智慧。
這座連接黔滇的超級工程,用千米主跨的氣勢打破世界紀錄,將兩岸通行時間從兩小時縮短至十分鐘,更以 “橋旅融合” 的設計理念,讓交通設施成為展示貴州風貌的新窗口。
清涼秘境:山水間邂逅 “天然空調”
七月的黔西南州,22℃的平均氣溫成了最貼心的 “見面禮”。“臺灣此時應該正被熱浪包裹,這里卻像開了天然空調般涼爽!” 臺胞林威城滿臉欣喜地贊嘆到,“這樣的美景在臺灣幾乎看不到,也值得各地的游客都前來游覽。”
馬嶺河峽谷的高山瀑布飛流直下,水霧漫過棧道,在陽光下折射出彩虹。“形容貴州就是一個字——爽”。再次到訪貴州的馬紹?阿紀深深為此陶醉,“這里的山水和人情都讓我倍感親切,每次來都有種回家的感覺”,說著便忍不住舉起手機,將 “地球最美傷疤” 的雄奇收入鏡頭。
從峰林的層巒疊嶂到峽谷的飛瀑流泉,黔西南州的自然饋贈,成了兩岸同胞最輕松的聊天話題。“回去要告訴親友,夏天避暑,爽爽的貴州就是最好的選擇。” 林威城的話里滿是被這片土地打動的真誠。
文化共鳴:歌舞中感受 “兩岸同頻”
貞豐縣雙乳峰下,“六月六” 節慶的歡歌早已響起。布依族同胞身著盛裝,手捧醇香米酒,用悠揚的迎客歌熱情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。臺灣阿美人利珍?妮卡兒激動地說:“布依族的‘六月六’就像我們臺灣的‘豐年祭’,都有祝福豐收的寓意,我們兩岸有著共同的文化底蘊,希望更多臺灣同胞能到大陸共同感受血脈親情。”
廣場上,伴著竹竿舞的清脆節奏,臺灣交流團成員與各民族同胞熱情互動,合影留念,笑聲回蕩在山谷之間。
9歲的臺灣小朋友郭秉宏在萬峰林的扎染工坊里,認真地學習捆扎布料,當藍白相間的圖案在水中漸漸浮現,他舉著作品歡呼:“這是我做的靶子造型的扎染作品!”他開心地說要帶回臺灣與家人朋友分享,讓他們也感受這份來自黔西南的文化驚喜。
夜幕降臨,晴隆縣阿妹戚托小鎮上篝火映紅夜空。臺灣同胞與當地彝族鄉親手拉手,踏著“東方踢踏舞”的節奏歡歌共舞,腳步從陌生到熟悉。78歲的臺胞孫秋英全程參與其中,興奮地說很喜歡這里的少數民族文化。利珍?妮卡兒眼含淚光:”我喜歡大家手牽手、心連心的感覺,更愛在民族歌舞中感受團結的美好。“
當交流團吃著鎮寧蜂糖李、帶著麻辣洋芋片、戴著民族扎染作品、帶著滿手機的風景和合照踏上歸程時,他們帶走的不僅是記憶,更是 “兩岸一家親” 的溫暖見證。
臺灣攝影師徐嘉宏說:“如果讓我用一句話形容貴州,那就‘真、善、美。’我已經在我的海外社交平臺上分享了在這里的故事,注解——‘感謝貴州的盛情款待’。”
“我一定會再回來,我還要申請大陸的電話號碼,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。”徐嘉宏在返程的大巴車上與眾人道別。(中國新聞網)